高等农业教育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教育发展研究

  • 农林高校环境领军人才培养的强国方略

    孙凯;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战略背景下,农林高校作为环境领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亟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当前,我国部分农林高校环境专业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交叉不足、平台协同低效、成果转化机制缺失等多重结构性矛盾。本文提出“课堂引领—大创申报—成果凝练”三位一体的阶梯式环境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理论输入—能力输出—价值反哺”的闭环生态系统。通过课程改革、平台搭建、协同机制创新等举措,实现农林高校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国家培养兼具环境前沿科技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助力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2025年03期 No.351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地方农业高等院校立校兴校强校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基于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观察与思考

    施欣;

    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地方性农业高等院校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主导方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需要高质量的农业高等教育和高水准的农业类专门人才;推动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和“率先实现全省农业现代化”要求高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工程技术水平。作为地方性涉农高校,要发挥“农”的优势、突出“工”的长处,秉持“扶助农工、注重实践”办学理念,打造“知农爱农、兴农强农”科研队伍及服务品牌,探索“一懂两爱三过硬”的“三全育人”新路径,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办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应用型农业大学。

    2025年03期 No.351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CiteSpace的农业交叉学科研究动态及趋势分析

    许晨晨;薛飞燕;田鹤;王琳琳;付博霖;

    为了解农业交叉学科研究动态及趋势,对2005至2025年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中英文文献数量均显著增长,两者均聚焦智慧农业等现代模式,印证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传统农业是现代化核心驱动力。差异在于:中文文献以政策为引领,侧重新农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而英文文献更关注气候变化应对等可持续发展议题。据此,本文提出农业交叉学科建设的四维路径:目标定位上,对接国家战略与全球挑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向上,深化人工智能与农业融合,驱动现代化转型;体制机制上,建设交叉学科平台,构建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打破学科壁垒;人才培养上,创新交叉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与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2025年03期 No.351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高等农业教育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功能优势、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王颖;王振;

    建设农业强国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是高等农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高等农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功能优势。但目前,高等农业教育服务农业强国面临学生服务农业强国意识不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学科布局不够优化,科技创新贡献不高,社会服务能力孱弱等困境。针对存在问题,高等农业教育应主动作为,坚持立德树人,提升“三农”情怀;更新理念,培育新型农业人才;优化结构,改进学科布局;聚焦重点,推进科技创新;提升能力,深化社会服务,以高质量发展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2025年03期 No.351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教育教学改革

  • 农林类高校学生社会主体意识培养路径与现实举措

    商晓辉;陈昊;

    大学生社会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题,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农林类高校学生社会主体意识的内涵、现状与困境,分析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挑战,包括乡村认同感不足、实践深度有限、激励机制滞后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政策支持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深化“三农”导向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构建长期的乡村振兴实践体系等举措,全面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成长。只有通过政策引导、课程优化、实践深化、校地合作,才能有效增强农林类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体意识,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2025年03期 No.351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作物“源流库”理论赋能农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黎明艳;蒲至恩;杨峰;

    文章基于作物“源流库”理论,从农业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作物高产“源流库”理论与农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及其内涵,并与时俱进地赋予作物“源流库”理论在农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功能。传统农业人才培养模式虽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农业人才,但仍面临情怀缺失、前沿科技渗入不够、创新能力跨界不足等现实瓶颈。基于此,提出以“源”为起点强化学生的农业情感与使命担当,“流”畅通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库”聚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具有西南特色的农业人才“源流库”培养新模式,为新时代农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3期 No.351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面向国家战略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陈永生;范卉;

    新时代国家战略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肩负着新的使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分析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培养的时代背景,分析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问题,结合安徽农业大学培养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办学基础,探索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教学团队、教学实践和评价体系等五个维度,提出“四链融合”“四维协同”“复合双师”“多维融合”和“多元评价”的改革与建设思路。文章希望针对农业类院校的办学特征,与时俱进,为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改革思路与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No.351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图谱类案例库的构建与教学改革实践

    余小芳;薛涵月;高素萍;雷霆;黄玉梅;姜贝贝;

    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政策背景下,高等教育对教学资源整合与跨学科能力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风景园林学科在农林高校中具有鲜明的交叉融合特征,涵盖农学、工学、生态学与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既服务于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也广泛参与农业环境治理与乡村景观塑造,在农业绿色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出构建图谱式案例库,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整合分散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可视化与动态更新。研究结合农业高校教学实际,建立分类体系与师生共建机制,并通过综合评价公式验证教学成效,为风景园林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路径与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No.351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杨洪伟;李晓辉;江红霞;张芳;

    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高校教师在推动教育创新、培养数字化人才、引领教育变革和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深入实施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高校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其数字素养直接决定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败。鉴于此,文章通过阐释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进一步揭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通过文献研究及对全国20所农科高校的300名教师数字素养现状调研,发现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存在数字意识理念滞后、数字资源和平台质量欠缺、评估激励机制不足、培训体系保障乏力等现实问题,从强化数字责任意识、完善资源和平台建设、加强评估激励机制、健全培训支持体系四方面针对性地提出改革路径。

    2025年03期 No.351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课程与教学

  • “万物土中生、人才土中育”的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郭九信;蒋芳市;张黎明;

    土壤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培养符合农林业发展需求和服务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人才。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破解土壤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六重六轻”痛点,强化思政融入和引领作用,推行科研反哺教学改革,探索“用爱教学、用情引领、用心垂范、用行指导、用智培优、用责笃行”的“六用”教学模式创新,构建“悯农学农”方能“知农爱农”才能“强农兴农”的“六农”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了“万物土中生、人才土中育”的新时代农林特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目标。

    2025年03期 No.351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新农科背景下基础植物病理学教学体系改革探究——以浙江大学为例

    谢艳;陈云;梁岩;蔡新忠;

    基础植物病理学是全国农业相关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好该课程是夯实专业基础的关键环节。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浙江大学基础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了系统改革建设,建立了“一核双擎四性五元”一体化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课程思政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双擎,创建宏课程组—课程导师制—平行小班化—多课堂贯通—多维交融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性、研创性、实践性和赋能性“四性”学习。该教学体系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为高等农业院校相关课程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5年03期 No.351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维向度

    豆书龙;葛瑞琪;朱晴和;赵玉攀;

    从历史缘起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时期均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相融合,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具有天然的纵向承延性。从现实需求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应然性、促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实然性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必然性。从理论意涵看,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内涵通融性、价值归一性与实践互构性为特征的内在耦合性。从实现路径看,要打造统筹课程拓展与技术创新、贯通知识教学与精神涵育、兼顾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以及进行责任分解与行动配合的创新机制,实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效、层次渐进、形式互补和主体协同。

    2025年03期 No.351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农科研究生“五导师联动”实践教育机制的特色化探索与实践

    何云峰;孔照胜;郭晓丽;高志强;

    针对当下地方农林院校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偏重学术导向、“三农”意识淡薄、服务能力不强、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欠缺等现实问题,山西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团队基于实践育人的历史考察、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现实考量、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以及多元导师实践探索多维理据支撑的基础上,坚持“能者为师”和“一专多能”理念,把握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关键节点,组建“科研创新导师+农事农情导师+生产技术导师+经营管理导师+三农政策导师”为一体的“五导师团队”,建构“基地平台+项目载体+实践环节”三维联动的综合实践教育机制,致力于培养农业产业创新战略中具备使命担当、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高层次农林人才。基于长期实践探索,这是一项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值得在更大范围推广的农科研究生实践教育新模式与新机制。

    2025年03期 No.351 1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高等农业教育》诚挚约稿

    <正>《高等农业教育》诚挚欢迎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涉农高校广大教师投稿。一、投稿重点1.涉农高校“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研究。2.涉农高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研究。

    2025年03期 No.351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