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教育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教育发展研究

  • 新农科专业调整的国际经验与本土路径

    金帷;杨娟;

    本研究聚焦美、英两国四所一流大学近三十年农科专业调整,从新设专业、专业合并、专业更名、专业撤销四种专业调整形式对案例高校农科专业调整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其专业调整趋势与特征,并就我国院校层面新农科专业调整理念与路径提出建议。

    2025年02期 No.350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高校学生资助与基层就业的耦合机制

    仲会;王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于学生资助部门与就业部门的良性互动中,始终不懈地在目标一致性维度上深度契合、在接口标准化层面严密构建、于技术兼容性方面积极探索,借由核心驱动力强力推动,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为引领,全力探寻破解耦合困境之有效路径,深入推进耦合机制的高效稳定运行,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精心培育人才、输送人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助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华章。

    2025年02期 No.350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以“大思政”体系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进路

    窦靓;崔滢;方淦;

    202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共建高校“大思政”体系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共青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凸显,高校共青团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平视一代”的青年群体,高校需立足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全局,以鲜明的价值旨趣和丰富的教育实践,深入理解“大思政”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脉络,明晰共青团在共建“大思政”体系中的理论内涵,遵循运用大课堂、彰显大师资、搭建大平台的原则,从加强政治引领、促进工作协同、强化实践转化等三个方面入手,探索推动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实施路径,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

    2025年02期 No.350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教育教学改革

  • 农业院校“一核四维五融通”协同心理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以某农业大学为例

    张冰;宋德群;

    农业现代化建设需大量专业人才,农业院校学生因专业特殊面临诸多挑战,易产生学业压力与未来迷茫等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学业与职业发展。以某农业大学为例,构建“一核四维五融通”协同心理育人模式,以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从课堂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维强化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并将心理育人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通。经该校实践,成效显著,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学业生活挑战能力均提升,为其他农业院校心理育人提供借鉴,利于培养全面发展农业人才,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

    2025年02期 No.350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六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卓庆卿;尹国俊;陈文辉;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构筑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当前高校急迫的任务,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筑牢教学质量的基石,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关键。以浙江农林大学“六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案例,对质量保障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教学质量标准,构建质量监控体系,健全质量保障的组织系统、强化教学信息反馈与改进机制,通过数字赋能,建立“评价—分析—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体系,深入探究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

    2025年02期 No.350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地缘—生态—育人”一体化:农林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

    区余端;江燕姬;王楚彪;

    深入剖析传统农林专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详细阐述“地缘—生态—育人”一体化理念在农林专业教研教改中的内涵、价值、实践路径与策略,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理论探讨以及数据支撑,旨在为农林专业教育提供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改革思路与模式。高等农业教育作为培养农林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地缘—生态—育人”一体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生态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助于为乡村振兴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推动农林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而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人才振兴等多项目标的达成。

    2025年02期 No.350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职后定向农科生如何“一懂两爱”?——基于浙江省的质性研究

    童家飞;郭建忠;沈月琴;

    “一懂两爱”是衡量“三农”人才队伍质量的重要尺度与价值准绳。长期以来,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已成为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突出瓶颈。为此,全国多个省份开始全面推行以“入学有编、毕业有岗”为特征的定向农科生政策,以纾解乡村高素质人才匮乏之“顽疾”。但也同时引发了职后定向农科生是否真正实现“一懂两爱”的深刻思索。本文以浙江省为例,运用质性访谈法对已入职的定向农科生群体发展环境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专业素养欠缺、发展环境掣肘、乡土情怀弱化等三类核心概念范畴是制约该群体“一懂两爱”的重要成因,并基于此建议从强化能力素养、加强政策供给、注重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优化,以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2025年02期 No.350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课程与教学

  • 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探索

    袁帅;

    在新农科背景下,“大思政课”建设须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在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培养既懂农业专业知识又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三农”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切实落实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本研究聚焦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深入剖析其价值意蕴,探究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思政课”理论体系,同时为涉农高校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2025年02期 No.350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新农科背景下饲草生产相关课程实践环节的思政教学设计

    杨梅;杨宪龙;谢文刚;沈禹颖;杨惠敏;

    在新农科建设逐渐“走深走实”和一流人才培养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有机融合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是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效果迥异,能更直接而深刻地提升学生思政素质。但是,在目前饲草生产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思政教育意识薄弱、课程思政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不明确等问题,因此,亟须开展实践环节课程思政的系统研究。在饲草生产相关课程实践环节思政教学的设计中,既要通过专业知识点和技能的进一步学习的设计达到巩固草学理论知识和掌握草业实践技能,又要通过思政元素、思政案例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实现将草学知识传授、“为草”能力培养和“三观”塑造等多目标融为一体的目的。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草学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精神、草业科技创新和贡献等方面挖掘重点思政元素和案例,并按素质培养和思政教学场景差异来具体实施思政教学。通过饲草生产相关课程实践环节思政教学设计,充分考虑饲草生产相关课程实践的特点,构建实践环节全过程思政教学模式,突出引导学生树立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知草爱草为草”和“大国三农”情怀,造就专业知识、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过硬的草牧业人才。同时,为其他学科实践环节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2025年02期 No.350 7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涉农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彭才望;蒋啸虎;吴明亮;

    新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亟须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融合贯通以及校本特色不足等问题。本文立足于涉农工科专业课程特色,建立与专业课程相匹配的思政元素/案例数据挖掘模型,加强专业课程思政载体、形式、内涵方面的映射效率。进而,以“发动机原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基于ADDIE-F教学模型,构建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及反馈等六个环节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流程,实践结果表明,采用ADDIE-F模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流程,学生在学习成效、专业认知、综合素养等方面得到显著的提升。

    2025年02期 No.350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农场主式”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米国华;张福锁;韩鲁佳;宁鹏;张卫峰;丛汶峰;张宏彦;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为此,培养具有先进农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农场农事作业专业技能、并具备规模化农场管理能力的全能型高级农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业大学“农机农艺信息融合研究团队”以科技小院为平台,通过支持研究生自费承包土地方式开展规模化经营,创新出“农场主式”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同步培养研究生的农机装备操作能力、田间农情诊断与生产决策能力、农场经营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同时将科技创新与农场经营实践相结合,培养研究在生产实战中发现作物生产中的技术卡点,从中提炼科学问题,进而创新科学技术的能力。通过4年的实践探索,培养出一批“农场主式”农科研究生高级人才,创新了华北冬小麦—夏玉米绿色高产生产技术,在中低产田大面积实现增产增效,突破了“绿色吨半粮”目标。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培养”一体化,实现了科技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服务国家绿色增粮行动的“三重目标”。

    2025年02期 No.350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双碳目标驱动下农林院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路径研究

    胡振宏;李彬彬;赵杼祺;邓蕾;卓拉;王效琴;许明祥;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战略目标驱动下,我国高等院校积极围绕国家需求设立碳中和研究院等相关高水平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而农林院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点,涉农涉林学科与“双碳”目标具有天然耦合性,在培养碳中和高层次人才方面具备明显的学科优势和发展潜力。本文以服务“双碳”目标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教育学和生态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系统探究农林院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路径。研究发现,当前培养体系存在三重失衡:学科交叉的“知识鸿沟”、产教融合的“平台断层”、供需匹配的“结构错位”。研究揭示了农林学科在碳汇增汇、农业减排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三大领域具有独特育人价值,应成为构建碳中和知识体系的核心节点。针对现存的知识生产与产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与科技变革异步、导师团队与复合要求断层等问题,创新性提出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构路径:构建“碳科学+”跨学科课程矩阵,实施“双碳思政”价值引领工程,打造“校—企—研”实践共同体,建立“双师型”导师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培养模式的系统性重构,旨在推动农林院校实现从知识传授向创新策源的转变,建立系统化、可复制、具农林特色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双碳”目标提供持续的人才智力支撑。

    2025年02期 No.350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学位法》背景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王琳琳;薛飞燕;田鹤;许晨晨;

    本研究基于《学位法》对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新要求,系统分析现行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现状与痛点,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构建了“法律为基、技术赋能、学科适配”的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新体系。从制度设计、评价方式、指标设定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一是通过分类评价框架法定化,明确学术学位以理论创新为核心、专业学位以实践成果为导向的分层评价机制;二是推动评审流程合理化与专家多元化,强化技术赋能与行业协同;三是构建动态调整、学科适配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学术创新与实践应用的双重导向。研究旨在为构建科学、规范、灵活的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助力《学位法》要求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No.350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高等农業教育》诚挚约稿

    <正>《高等农业教育》诚挚欢迎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涉农高校广大教师投稿。一、投稿重点1.涉农高校“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研究。2.涉农高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研究。3.涉农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4.涉农高校强化内涵发展研究(双一流建设,强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改革)。5.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研究。二、投稿说明1.本刊一律采用在线投稿系统接收作者投稿,投稿网址:http://gdnj.cbpt.cnki.net。投稿前敬请仔细阅读本刊版权协议,接受协议后方可向本刊投稿。

    2025年02期 No.350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