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晓辉;陈昊;
大学生社会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题,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农林类高校学生社会主体意识的内涵、现状与困境,分析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挑战,包括乡村认同感不足、实践深度有限、激励机制滞后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政策支持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深化“三农”导向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构建长期的乡村振兴实践体系等举措,全面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成长。只有通过政策引导、课程优化、实践深化、校地合作,才能有效增强农林类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体意识,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2025年03期 No.351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黎明艳;蒲至恩;杨峰;
文章基于作物“源流库”理论,从农业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作物高产“源流库”理论与农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及其内涵,并与时俱进地赋予作物“源流库”理论在农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功能。传统农业人才培养模式虽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农业人才,但仍面临情怀缺失、前沿科技渗入不够、创新能力跨界不足等现实瓶颈。基于此,提出以“源”为起点强化学生的农业情感与使命担当,“流”畅通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库”聚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具有西南特色的农业人才“源流库”培养新模式,为新时代农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3期 No.351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陈永生;范卉;
新时代国家战略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肩负着新的使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分析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培养的时代背景,分析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问题,结合安徽农业大学培养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办学基础,探索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教学团队、教学实践和评价体系等五个维度,提出“四链融合”“四维协同”“复合双师”“多维融合”和“多元评价”的改革与建设思路。文章希望针对农业类院校的办学特征,与时俱进,为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改革思路与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No.351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余小芳;薛涵月;高素萍;雷霆;黄玉梅;姜贝贝;
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政策背景下,高等教育对教学资源整合与跨学科能力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风景园林学科在农林高校中具有鲜明的交叉融合特征,涵盖农学、工学、生态学与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既服务于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也广泛参与农业环境治理与乡村景观塑造,在农业绿色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出构建图谱式案例库,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整合分散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可视化与动态更新。研究结合农业高校教学实际,建立分类体系与师生共建机制,并通过综合评价公式验证教学成效,为风景园林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路径与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No.351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杨洪伟;李晓辉;江红霞;张芳;
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高校教师在推动教育创新、培养数字化人才、引领教育变革和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深入实施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高校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其数字素养直接决定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败。鉴于此,文章通过阐释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进一步揭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通过文献研究及对全国20所农科高校的300名教师数字素养现状调研,发现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存在数字意识理念滞后、数字资源和平台质量欠缺、评估激励机制不足、培训体系保障乏力等现实问题,从强化数字责任意识、完善资源和平台建设、加强评估激励机制、健全培训支持体系四方面针对性地提出改革路径。
2025年03期 No.351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